2013年3月10日

學習

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 by Stephen Chobsky
G:

  電影《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》由同名小說改編而成,昨晚睡前把書讀完了,急不及待想要給你寫封信,表達我的想法和感受,可我真的太累了,把書合上,倒頭大睡直至聽到小狗汪汪叫,歡迎她爸回家。這樣想來,待那種興奮慢慢褪去,讓感覺沉澱也沒有甚麼不好。

  香港將電影譯為《少年自讀日記》,台灣則譯為《壁花男孩》,兩者都有可取之處:首先,兩地的譯名都清楚告訴大家這齣電影的主角是位男生,香港的譯名把原著的文體坦白告訴觀眾,而台灣的譯名包括了原著名字的「Wallflower」,直譯過來就是「壁花」,也指害羞、待在一旁的人。我覺得香港的譯者做得更出色,因為譯名除了表現原著的文體,也暗示了這位少年在「自言自語」,讀出他寫的一篇篇日記。不過,我沒有看過電影,只是循著讀完小說以後的感覺作評論。我知道,比起我,你會更深入的想法。

   你知道嗎?曾經很多次,我走進書店,想要把這本書帶回家,不過書被封起來,沒辦法讀到內容,而且書背的介紹一次又一次地令我猶豫不決。它說這是一本關於友誼、性、成長的故事。我覺得自己還在成長,只感受到一部分成長的痛,還有一段很長的時間去體驗生活,而且我怕這是一部心理勵志的書。直到某天走進書店,終於能夠讀到裡面的內容,一翻開,看到「Dear friend...Love Charlie」,再往後翻,全部都是這個形式,我決定把它帶回家。因為,我很喜歡以日記、書信作文體的作品,大學的時候,寫作課大部分的作業,我也是在這兩種文體基礎上創作的。

  《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》除了後來一段對話之外,其餘部分都沒有說教的成份或企圖。雖然我不肯定查理寫的是信還是日記,但那肯定是他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。他甚少用語言去表達情緒或想法,最常見的Bill叫查理寫的評論文章,其次便是「I guess so」和「I don't know ...」,很多時候他依循著別人的想法,側耳聆聽,然後回答一些不大肯定的句子,就像以上兩句。雖然查理的語氣永遠不是百分之百的肯定,但我知道那是他的真心話。他從來不是出眾的學生,不像他哥哥般在大學是位稍有名氣的足球員,也不像他姊姊那樣和不同的男生談戀愛,查理只會讀書,這裡的讀書不是study,而是read。書是他其中一位要好的朋友,在書本之上的是Sam、Patrick和Bill,因為他們,查理學習擺脫壁花的形象,走進人群,感受青春是怎樣的一回事。

  這一課,不難懂,只要參與就好。

 E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