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本書由真實事件改編而成,小說最後「作者的話」裡提及到,一則新聞報導燃亮了作者對於公義、社會中所謂的少數和大眾受到不同對待的反思。後來,男演員孔侑在服兵役時讀到這書,兵役完結後主動聯絡作者,提出要拍一齣改編電影,也就是現正公映的「無聲吶喊」(Silenced) 。
吶喊本是大聲呼叫,前面卻又冠以「無聲」,正好表示聽障受害者的呼救聲被外界的意見掩蓋了,認為聽障者從小住在寄宿學校,與外界隔絕,他們所理解的事物和感受跟「正常人」不一樣;再加上部分受害者為雙重障礙,即聽覺障礙和智能障礙,為加害人提供了極佳的抗辯理由。惟重點是,當受害者冷靜地用手語比著被侵犯的經過,就像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,說起來毫無感覺,只記得身體很痛;這種平白又不帶感情的敘述對讀者來說好比一陣陣重擊,不斷問道:「怎麼可能有這種事?怎麼有這種人?他們還是老師和校長……」正因為加害人是學校校長和老師,事件才一直沒有曝光。
小說印刷成書以前,故事以網絡小說形成連載,當時網上已有熱烈的討論,認為法庭應再次審理這起案件;成書以後,再被拍成電影,震撼韓國,據說總統李明博也進場看了電影,部分國會議員認為有必要再次調查這起案件,加上控方找到更多證據和證人,該校校長的刑期最終增至12年,韓國的性侵防治法更因此有所修訂,修正案(又稱「熔爐法」)加強保障殘障女性和13歲以下女童,廢除舊有的七年公訴期,加害人將被處終身監禁;若加害人在社福機構或特殊教育機構工作,刑罰將更重。「熔爐法」已於今年七月實施,為殘障女性和女童提供一安全網。
民眾聲音能推翻法庭裁決,甚至完善現有法律,令處於社會邊緣的人得到更大保障,這原非作者意料之內,但結果實在令人鼓舞。我想到村上春樹寫道:
「……因為我寫小說的一個很大目的,是想和讀者共有一個稱為故事的『生物』,以那共有性為槓桿,挖開貫穿心與心之間相通的個人性隧道。無論你是誰,無論年齡幾歲,住在哪裡(在東京也好,在首爾也好)這些事情完全不成問題。重要的是,我所寫的那個故事,你能否當成『自己的故事』緊緊擁抱,只有這一點而已。」*就是這種同理心,案件原來的裁決才得以推翻,重新審訊,打開那99%和1%之間的結。
*擇自《村上春樹雜文集》〈一邊吃著甜甜圈〉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